网站首页

必威新闻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-> 必威新闻 -> 正文

2022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第四讲“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问题”

来源:必威 发布日期:2022-04-15 浏览量:

4月11日,2022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第四讲“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问题”的讲座于线上举办。本次讲座由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凤才担任主讲专家,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必威副经理张少兵主持。

“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”的基本内涵

王凤才认为,从基本概念上看,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,这是相对于19世纪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而言的。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不等同于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,也不等同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,同时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。王凤才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两大部分,包括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。然后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五个基本格局。一是21世纪欧陆国家马克思主义,主要包括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;二是21世纪英语国家马克思主义,主要包括英国、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;三是21世纪苏东国家马克思主义,主要包括苏联、中东欧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;四是21世纪非洲—拉美国家马克思主义,主要包括非洲国家、拉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;五是21世纪亚洲国家马克思主义,主要包括中国、印度、日本、韩国、越南、老挝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,尤其是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。王凤才通过研究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,认为从“单数的、非反思的马克思主义”到“复数的、创新的马克思主义”构成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基本框架。同时,“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”与21世纪的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潮、激进左翼思潮、新社会运动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当代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

“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”的五条阐释路径

王凤才解读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五条阐释路径。一是国外马克思学阐释路径。王凤才首先对马克思学家和马克思学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详细区分。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,“马克思学家”概念最早是由梁赞诺夫于1928年在《马克思主义史概论》“序言”中提出的。不过,“马克思学”的概念最早来自M.吕贝尔创办的《马克思学研究》。学界一般认为,马克思学不是统一的学派或系统的学科,共同性仅仅在于研究对象;但其研究对象又非常广泛:既包括MEGA的编辑出版,又包括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献考证、文本解读;既包括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,又包括两者思想差异的分析;既包括对马克思后继者思想的考察,又包括各种马克思主义学派之间的差异辨析。王凤才又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马克思学的范畴进行了界定,最后总结并举例说明了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域,一是文献学考证;二是文本学解读;三是理论问题研究。

二是正统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。王凤才认为,所谓“正统马克思主义”,主要包括恩格斯以及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、列宁主义以及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、苏东国家的传统马克思主义,西方共产党理论,以及今天西方国家(与非西方国家)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派。尽管他们的具体观点有所不同,但都以恩格斯的“马克思主义观”为基础;后来,经过普列汉诺夫、列宁、到斯大林被固定化为传统教科书体系。他强调,在正统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中,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,即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;作为理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;解决核心问题的科学社会主义。其中,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内容。

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。王凤才认为,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,“西方马克思主义”概念最早出现在柯尔施在1930写成的《关于〈马克思主义和哲学〉问题的现状——一个反批判》一文中。“西方马克思主义”这一概念,经过梅洛-庞蒂、P.安德森、B.阿格尔的改造,现已出现了四种不同用法。一是格尔科奇科夫提出的纯粹地域性概念: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同于西方的或西欧的马克思主义;二是柯尔施、梅洛-庞蒂主张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,强调特定思想内涵:突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正统马克思主义,尤其是和列宁主义对立特征;三是P.安德森主张的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,强调主题转换和世代更替;四是B.阿格尔主张的非地域性的纯粹意识形态概念: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同于“新马克思主义”。紧接着,王凤才又从四个方面提出了“西方马克思主义”概念的应有规定性。

四是中东欧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。王凤才认为,狭义的新马克思主义即中东欧马克思主义,主要包括以彼得洛维奇、马尔科维奇、弗兰尼茨基为代表的南斯拉夫实践派;以赫勒、费赫尔、马尔库什、瓦伊达为代表的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;以沙夫、科拉科夫斯基为代表的波兰意识形态批判学派;以科西克为代表的捷克人本主义学派等。然后,王凤才从四个方面对中东欧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、本质、学术影响、发展历程进行了阐释。

五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,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。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”这个说法,最早出自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报告。王凤才强调,所谓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”,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、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,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、中国历史、中国文化结合起来,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。在这个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,称之为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”。这具体包括三方面内涵,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、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;二是把中国革命、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;三是使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。

“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”五条阐释路径的异同点

王凤才总结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五条阐释路径的异同点。在共同点方面,王凤才提出了三个要点:一是都以马克思思想为理论来源,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或其中之一的研究对象;二是都具有批判精神或科学精神;三是都具有乌托邦精神或实践精神。同时,王凤才指出了这五条阐释路径之间的五个不同点:一是国外马克思学阐释路径立足于MEGA2,偏重于文献学考证、文本学解读,强调学术性;二是正统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或偏重于经济阐释,或偏重于政治阐释,或介于经济与政治之间,但都强调意识形态性;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是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之中最具学术原创性、思想深刻性、现实前瞻性的阐释路径,它偏重于文化阐释,强调思想性;四是中东欧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强调现实性;五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,是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最有活力、最具现实性的阐释路径,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。

最后,王凤才在总结中指出,“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”应该包括国外马克思学、正统马克思主义、西方马克思主义、中东欧马克思主义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。这五条阐释路径各有特点,不应采取“贴标签”方式简单处理,而应采取实事求是态度进行具体分析。应当避免两种错误倾向:一是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“神圣化”,即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;二是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“虚无化”,即用虚无主义态度对待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。

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由必威、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必威、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必威、宁夏银川非公党建研究院、青马先声联合主办,《浙江学刊》《江苏社会科学》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协办。

W020220421556521015604.jpg